找到相关内容36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八供释义

    所得甘露。  密层----空行的大乐。  密密层---涅盘四德,圆满资粮。  8、妙乐(乐)  事:供佛耳听,即妙音。  令众生听闻佛法,开智慧。  理:音乐明显的属于空性,声音非由乐器而来,也不是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1849089.html
  • 关于会供的开示

      由于受用此愉悦的会供甘露,瑜伽行者们生起内在的妙乐,而自然流露出会供的道歌、道舞。此时,行者应确信自己就是勇士、勇士母,所在之处即佛的坛城。这是会供的第三部分。   会供的最后是把每一样供品剩下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70254084.html
  • 梁启超谈佛教修养

    无挂碍……,无有恐怖。”般若译言智慧。一面观察世相,深通因缘和合、无常无我之理,不受世俗杂念之所缠绕;一面确认理想界有高纯妙乐之一境,向上寻求。佛家所用各种“观”全是从这方面着力。   (二)意志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12060907.html
  • 解脱与涅磐

    杂念之所缠绕;一面确认理想界有高纯妙乐之一境,向上寻求。佛家所用各种“观”全是从这方面着力。   (二)意志的修养。意志修养有消极,积极两方面。消极方面,主要在破除我执、制御意志,换句话说,要立下决心,...

    梁启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2962487.html
  • 东方山弘化禅寺大殿玉佛等佛像开光暨第四届水陆法会欢迎词

    众生,努力践行“人间佛教”思想,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间净土而继续努力。  最后,还要感谢湖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,黄梅妙乐寺方丈妙乐法师乐助功德金净资十万元。香港十方经楼、浠水斗方禅寺方丈印静法师...

    正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160663491.html
  • 佛学与学佛的关系

    终于揭开了宇宙人生的大谜,摆脱一切生死烦恼的束缚,而亲证了究竟妙乐的圣果。当佛成道以后,他并不以自己获得解脱为满足,进一步更将他所发现的真理,贡献给整个的人类,希望世间每一个众生,都和他同样地获得解脱...

    自立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071878416.html
  • 湛然大师苦修中兴天台宗

    (782),在佛陇道场圆寂。天台宗人尊为第九祖。一般称为荆溪尊者,又称妙乐大师。弟子有道邃、行满、元浩等三十九人,其中吴门元浩(?~817)于《法华》、《止观》之学深有所得,为湛然嘱累弟子。道邃、行满...

    黄忏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583885890.html
  • 妙乐寺塔:一种奢华的想象

    时期重建,属五代御塔。然而这种判断仅限于对妙乐寺塔建筑本身的了解,从被认定为同时期的舍利塔的抢救性发掘结果来估算,妙乐寺塔的始建年代或许还会提前。   值得期待的地宫秘密   “妙乐”一词来自古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324695309.html
  • 净土思想之考察

    娑婆世界,究有多远,可谓众说不一,唯其是在此土的西方,则为共说。  2. 阿閦佛的妙乐世界:根据学者的研究,在净土思想的发展史上,倡导现在有多佛同时出现于十方世界的最早形态,   p. 10  恐怕要首推阿閦佛的妙乐世界,因其国土,极为简朴,且与人间净土有接近处,如其国中,亦有女人,也有生育,所不同者,不以欲心,孕无痛苦,亦无麻烦的月事。叙述此佛国土的主要经典是‘阿閦佛国经’。该经卷上的发...

    释圣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247538.html
  • 烦恼与解脱

    光荣的结果。到此真穷惑尽,事理交融,四智具足,五眼圆明,不再为分段,变易生死的缚束,不再为尘沙、无明烦恼的纠缠,而获得真生理命的自由与解脱,享受一种最高超,最微妙,最愉快的妙乐。   但慈悲为怀,不舍有情的菩萨,念念不忘地想念着愍念着苦恼的众生,决不忍心自我陶醉于清净无染的涅槃境界,独自享受特殊妙乐。因此,不住槃槃,而倒驾慈航,随流九界,出生入死,示同迷情来指示众生,抢救众生。如《维摩经》说:&...

    文珠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70359545.html